父母也是有演化史的。只是,在这一切变化后,究竟是心理学教科书该改写,还是亲子关係会出现更多的新问题?
一位年经的母亲说起她和大学的女儿如同姊妹的关係。她说:「高中的时候,我们一起去逛五分埔;考上大学去东京玩时,一起逛新宿。」慢慢的,也说到了这一次的冲突。她说她以为女儿聊起脸书是鼓励她也加入这个社交网路,却不知道为什么她加入后,女儿竟然气得离家出走。我问是气她加入脸书?她犹豫了一下说,好像也不是。原来她加入脸书成为女儿的朋友后,主动将女儿的所有朋友都邀约成为自己的朋友。而女儿一开始也没反应,直到女儿发现自己的一举一动,特别是跟朋友互动的话语或活动,妈妈都摸得一清二楚,忽然才气得坚持搬出去住。
这让我想到另外一位父亲。在儿子连续北京拓展训练好几年央求让他一个人去国外自助旅行后,向来自认开明的这位父亲,zui后是不得不答应了。不过,他先做了一些功课,调查了哪些guojia没开放手机的guoji漫游(缅甸、北韩等等),哪些guojia手机门号的普及率偏低。这些guojia都是不准去的guojia。然后要求儿子交换条件:每天手机要开着,每天要主动打电话回台湾。
一位留学生向我抱怨家里的不合理要求:「出国定居,架好电脑后,我习惯将skype整天开着,家人可以随时打招呼,也就没有离家的寂寞。」后来,妈妈老是嫌他房间乱,还「威胁」要到美国东岸帮他收拾房间,他索性就说电脑的镜头坏了,改成只有声音的。没想到,后来的发展是,父母以为他不会修电脑,央求他堂哥到东岸出差时,特别飞到他学校,就是为了帮他装一个新镜头。
这样的故事还很多,zui常见的是父母如何破解小孩电脑密码,或小孩手机是登记在父母名下,也就可以要求通联纪录等等。
高科技的发展,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开始变得十分多样;或者说,可以变得没有距离。这对各种人际关係都产生很大的影响。
在亲子关係上,一个人从青少年迈向成年,在过去发展相关的心理学、不同的学派之间,也许会有不同的语词来形容离家(leaving home):自我认同形成(identity formation)、火箭发射(launching stage)等等。这些术语都是将孩子的发展过程中,将他∕她和家庭的分离视为是独立能力或完成自我个体化的必要条件。
然而在这一个时代里,不只是台湾,甚至也不只是亚洲,父母们也许是在时间上和经济上都比过去富裕,也许是世纪末氛围让父母不自主的担心;总之,一般的状态下,中产阶级以上的家庭,父母对子女似乎有永无止尽的担心,也就有永无止尽的关心。
父母也是有演化史的,如果说九○年代出现了擅长心理和沟通的父母;那么,二十一世纪后二○年代的新父母则擅长运用科技的助力。只是,在这一切变化后,究竟是心理学教科书该改写,还是亲子关係会出现更多的新问题?
延伸阅读
>>陪伴青春期孩子3要诀
>>虎妈风暴—中西教养论战